黑龍江教師資格證考試中的易錯題
- 時間:
- 2021-06-16 15:56:21
- 作者:
- 紀老師
- 閱讀:
- 來源:
- 黑龍江省教師資格證
A.教育服務的方向 B.怎樣培養(yǎng)人
C.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 D.培養(yǎng)怎樣的人
2.六年級的小芳通過一節(jié)幾何課的學習,學會了用圓規(guī)畫圖,這里的學習結果類型是( )。
A.動作技能 B.概念學習 C.語言信息 D.辨別學習
3.教師職業(yè)專門化開始于( )。
A.師范學校的出現 B.教師從業(yè)專職化
C.教師資格制度的形成 D.教師工作被視為專門的職業(yè)
4.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長遠方針,是各級各類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是( )。
A.以人為本的教育 B.全面發(fā)展教育 C.創(chuàng)新教育 D.個性化教育
5.非制度化教育是任何在正規(guī)教育體制以外所進行的活動,下列關于非制度化教育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非制度化教育是對制度化教育理念的全盤否定
B.庫姆斯、伊里奇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
C.提出構建學習化社會的理念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體現
D.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念是“教育不再局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
6.課堂上常老師讓同學集體討論,通過思維相互碰撞迸發(fā)出火花,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這種訓練方式是( )。
A.發(fā)散思維訓練 B.頭腦風暴
C.推理與假設訓練 D.自我設計訓練
7.教師分析某學生成績在班級中的相對位置或優(yōu)劣這屬于( )。
A.形式成評價 B.標準參照評價 C.常模參照評價 D.總結性評價
8.有的放矢是指對學生進行教育時要遵循其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中的( )。
A.穩(wěn)定性 B.順序性 C.個別差異性 D.互補性
9.無意想象最極端最典型的例子是( )。
A.靈感 B.上課走神 C.做夢 D.發(fā)燒說胡話
10.張老師將互聯網企業(yè)發(fā)展趨勢相關知識信息融入到思想政治課程中,這體現了老師的( )。
A.課程開發(fā)意識 B.聯系實際意識
C.教學科研意識 D.創(chuàng)新意識
11.班主任為組織管理而開展班級活動時,最重要的是( )。
A.發(fā)揮班干部領導作用
B.樹立班級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
C.樹立師生合作思想
D.樹立在自主活動中進行自我教育的思想
12.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屬于( )。
A.實踐教育學派 B.實證教育學派 C.傳統(tǒng)教育學派 D.實用主義教育學派
13.校運動會上,學生馮某隨裁判老師進入鉛球區(qū)丈量結果。尚未撤離投擲區(qū)時,參賽學生趙某投出的鉛球砸中馮某,致其肩部受傷。下列應對馮某所受傷害承擔主要賠償責任的主體是( )。
A.趙某的監(jiān)護人和裁判老師 B.裁判老師
C.趙某的監(jiān)護人 D.學校
14.學校教學管理的核心內容是( )。
A.學生學的管理 B.教學業(yè)務管理
C.教學質量管理 D.教學過程管理
15.終身教育的主要學習方式是( )。
A.引導發(fā)現學習 B.傳遞接受學習
C.自我導向學習 D.合作探究學習
16.對于做事猶豫不決、優(yōu)柔寡斷的學生,應著重培養(yǎng)的意志品質是( )。
A.自覺性 B.果斷性 C.自制性 D.堅韌性
17.( )是檢查教學質量、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進行課程評價的直接尺度。
A.課程標準 B.課程進度 C.課程計劃 D.教材
18.促進外在道德要求轉化為學生自身品德的基礎是( )。
A.原有品德水平 B.思想內部矛盾
C.活動與交往 D.主觀能動性
19.下列選項中采用了實踐鍛煉法的是( )。
A.組織學生欣賞音樂、繪畫作品 B.委托學生擔任課代表
C.指導學生自覺學習、自我反省 D.授予學生“三好學生”的榮譽稱號
20.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熟的標志之一是其能查自覺( )。
A.關注生存 B.關注情境 C.關注學生 D.關注自我
21.問題是給定信息要達到的目標等對新的學習的影響稱為學習的( )。
A.刺激情境 B.既定時間 C.思維狀態(tài) D.思維起點
22.教育活動三個基礎的要素之間構成了教育中的矛盾,在這些矛盾中,( )是教育中的基本的,決定性的矛盾,因為它是教育活動的邏輯起點。
A.教師與學生 B.教師與教學方法
C.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 D.受教育者與教學內容
單項選擇練習題參考答案
1.【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產生怎樣的積極變化或結果。在一定社會中,凡是參與或關心教育活動的人,如教師、家長、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等,對受教育者都會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說都會有各自主張的教育目的。狹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個國家為教育確定的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規(guī)格和標準,是社會通過教育過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結果或達到的標準。
教育目的包括“為誰培養(yǎng)人”(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人)和“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兩個方面。在“為誰培養(yǎng)人”層面上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質是社會主義;在“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層面上,要求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受教育者。
選項A,教育服務的方向是我國教育方針的內容。教育法規(guī)定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選項B,怎樣培養(yǎng)人是我國教育方針的內容。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選項C,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是我國教育方針的內容。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選項D,培養(yǎng)怎樣的人是我國教育目的的內容,要求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受教育者。
選項ABC都是我國教育方針的內容,題干是我國教育目的的內容,故本題選D。
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加涅學習結果的分類。從學習結果說,心理學家加涅將學習分為五種類型。
選項A,動作技能又稱為運動技能,如體操運動、寫字技能,它也是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
選項B,智慧技能分為辨別、概念、規(guī)則、高級規(guī)則(解決問題)等。概念學習是對刺激進行分類,并對同類刺激作出相同的反應。
選項C,言語信息指的是掌握以言語信息傳遞的內容,學習結果是以言語信息表現出來的,幫助學生解決“是什么”的問題。
選項D,智慧技能分為辨別、概念、規(guī)則、高級規(guī)則(解決問題)等。而辨別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
題干中“用圓規(guī)畫圓”的例子是典型的智慧技能的學習,學生學習過圓的概念的運用,這里實質上沒有動作技能學習的要求。如果是動作技能的學習,則必須包含手指肌肉協(xié)調和手眼協(xié)調的學習,在圓的知識學習中并無這樣的要求。作為動作技能,手持圓規(guī)、轉動圓規(guī)是6年級學生早已掌握的技能,從而不必學習,他們要學的是按圓的要求畫圓。因此本題選B。
3.【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教師職業(yè)的發(fā)展。教師職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包括:非職業(yè)化階段、職業(yè)化階段、專門化階段、專業(yè)化階段。
選項A,教師職業(yè)的專門化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它以專門培養(yǎng)教師的教育機構的出現為標志。世界上最早的師范教育機構誕生于法國。1681年,法國“基督教兄弟會”神甫拉薩兒在蘭斯創(chuàng)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師資訓練學校,這是世界上獨立的師范教育的開始。我國最早的師范教育產生于清末。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開辦“南洋公學”,分設上院、中院、師范院和外院。其中,上院和中院分別為專科和中學性質,師范院即中國最早的師范教育,外院則是師范院的附屬小學。師范教育的產生,使教師的培養(yǎng)走上專門化的道路。
選項B,非職業(yè)化階段是在在人類社會的初期,教育活動與其他活動融合在一起,教師不是獨立的職業(yè)。到了職業(yè)化階段是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和社會階層的演變,出現了私學,同時也就出現了獨立的教師行業(yè)。
選項C,教師資格制度是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老師的從業(yè)資格。
選項D,專業(yè)化是指一個職業(yè)經過一段時間后不斷成熟,逐漸獲得鮮明的專業(yè)標準,并獲得相應的專業(yè)地位的過程。
綜上所述,教師職業(yè)專門化開始于師范學校的出現,故選A選項。
4.【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素質教育的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是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鄧小平教育理論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教育理論發(fā)展是素質教育理論形成與發(fā)展的內動力;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是素質教育的外部條件。
選項A,以人為本是素質教育的概念。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fā)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選項B,全面發(fā)展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之一。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大生產需要全面發(fā)展的新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的有機結合,來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并且20世紀末我國推行的素質教育實質上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的具體實踐。
選項C,創(chuàng)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之一。素質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選項D,個性化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之一。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育。
根據題干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故選B。
5.【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fā)展。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fā)展分為前制度化、制度化、和非制度化三個階段。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庫姆斯等人主張非正規(guī)教育的概念和伊里奇所主張的非學?;^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選項A,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規(guī)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它從初等學校延伸到大學,并且除了普通的學術性學習以外,還包括適合于全日制職業(yè)技術訓練的許多專業(yè)課程和教學機構。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因此非制度化教育只是對制度化教育的超越,而非全盤否定。
選項B,庫姆斯等人主張非正規(guī)教育的概念和伊里奇所主張的非學?;^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選項C,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所以它更多的是一種思想理念層面,如終身教育,構建學習型社會。
選項D,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
非制度化教育只是對制度化教育的超越,而非全盤否定,所以此題選A。
6.【答案】B。解析:此題考查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的方法。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是發(fā)散思維,開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課程,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選項A,發(fā)散思維訓練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有效地訓練發(fā)散思維的方法有:功能擴散、結構擴散、形態(tài)擴散、組合擴散、方法擴散和因果擴散。
選項B,集體討論又稱頭腦風暴法或腦激勵法。是由奧斯本于1939年提出來的一種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方法。其目的是以集思廣益的形式,在一定時間內采用極迅速的聯想方法,大量產生各種主意。
選項C,推理與假設訓練,這類訓練的主要目的是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對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學生深入思考,靈活應對。
選項D,自我設計訓練,教師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及其知識經驗,給他們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與工具,讓學生利用這些材料,實際動手去制作某種物品。
題干描述通過集思廣益的效果,與頭腦風暴相一致,故此題選擇選項B。
7.【答案】C。解析:常此題考查教學評價的種類。常模參照性評價,是以常模為參照點,把學生個體的學習成績與常模相比較,根據學生在該班中的相對位置和名次,確定他的學習成績在該班中是屬于“優(yōu)”、“中”還是“差”。
選項A,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其功能有:改進學生的學習;為學生的學習定步;強化學生的學習;給教師提供反饋。
選項B,絕對性評價又稱為目標參照性評價,其具體做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準,將評價對象與這一客觀標準相比較,以判斷其達成程度。
選項D,總結性評價是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一個學期或一門課程結束時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也稱為終結性評價。
題干描述的是在班級中的相對位置,故此題選擇選項C。
8.【答案】C。解析:此題考查個體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區(qū)分。
選項A,教育具有穩(wěn)定性,學生獲得最大可能的發(fā)展,處于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中的某個年齡階段的青少年兒童,在身心發(fā)展階段、發(fā)展順序和每一階段的發(fā)展過程與速度大體是相同的。即使某些共同性的特點,在每個個體身上體現時,必然會有他的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年齡特征”是存在的。
選項B,人的身心發(fā)展的順序性是指人的身心發(fā)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xù)不斷地發(fā)展過程。教育者應該按照發(fā)展的序列進行施教,做到循序漸進。
選項C,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個別差異性在不同層次上存在。從群體角度看,首先表現為男女性別的差異;不僅是自然性別上的差異,還包括由性別帶來的生理機能和社會地位、角色、交往群體的差別。其次,個別差異性表現在身心的所有構成方面要求教育必須因材施教,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因素,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的發(fā)展。
選項D,互補性反映出個體身心發(fā)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一方面是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fā)展得到部分補償;另一方面,互補性也存在于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之間。根據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互補性,要求教育應結合學生實際,揚長避短,注重發(fā)現學生的自身優(yōu)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題干描述是要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個別差異性的教育要求相符,故此題選擇選項C。
9.【答案】C。解析:此題考查無意想象,無意想象是沒有預定目的,不自覺地產生的想象。它是人們的意識減弱時,在某種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種事物的過程,最典型的是做夢。
選項A,靈感也叫靈感思維,指文藝、科技活動中瞬間產生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突發(fā)思維狀態(tài)。通常搞創(chuàng)作的學者或科學家常常會用靈感一詞來描述自己對某件事情或狀態(tài)的想法或研究,根據含義可知靈感不屬于無意想象。
選項B,上課走神屬于無意想象的一種,可題干描述無意想象最極端最典型的例子,而上課走神是普通的例子,故與題干要求不符。
選項D,發(fā)燒說胡話符合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但是這種無意想象是一種病理的狀態(tài),因此不可將其歸類為最極端且最典型的例子。
故此題選擇選項C。
10.【答案】A。解析:此題考查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觀及素質教育。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認為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fā)的過程。張老師將互聯網企業(yè)發(fā)展趨勢相關知識信息融入到思想政治課程中,這體現了老師的課程開發(fā)意識。所以此題選A。
選項B,聯系實際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學會、學以致用的目的。
選項C,教學科研意識是指教師要行使科研學術權,也就是說要在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yè)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fā)表意見。
選項D,在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中提出要建立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與題干表述內容不符,故可排除。
故此題選擇選項A。
11.【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班級管理的相關知識。
D選項,班主任為組織管理而開展班級活動時,最重要的是要樹立使班級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的自主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活動中進行自我教育的思想。D選項正確。
A、B、C均為干擾項,無此知識點,與題干不符,故本題選D。
12.【答案】D。解析:此題考查教育的產生和發(fā)展的主要流派。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是教育家杜威的思想,是實用主義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
選項A,實踐教育學派呈現的12個信條是“生命?實踐”教育學派關于教育、學校教育和教育學研究的基本信念、基本認識與基本準則,是學派精神內核的集中、概要式表達。
選項B,實證教育學派總的來說,忽視事實、脫離實際的思想傾向一直占統(tǒng)治地位。在此期間,不少教育學者對這種傾向甚為不滿,他們主張以事實為根據進行實證研究。
選項C,傳統(tǒng)教育學派是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教師”三中心,并沒有強調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故可排除選項C。
故此題選擇選項D。
13.【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選項D,根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二章第九條規(guī)定:“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題目中,馮某在運動會上協(xié)助體育老師丈量結果,被參賽學生趙某投出的鉛球砸傷,學校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因此學校是責任主體。故D正確。
A、B、C為干擾選項,故排除。
因此,選項D正確。
14.【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校教學管理的核心內容。
C選項,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教學管理的核心。
ABD,選項為干擾項。
15.【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終身學習的主要學習方式。
A選項,引導發(fā)現學習又叫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是指教學活動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自己的活動找到答案的一種教學模式。
B選項,傳遞接受學習認為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一種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活動。
C選項,自我導向學習:其一,強調學習主體本人對學習負有大部分的責任。其二,學習者本人要知道如何學習,也就是要學會學習。在自我導向學習中,學習不再是社會或其他成員外部施加強制力的產物,而是學習者自主選擇的活動。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和方法,要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發(fā)展可能性設定學習目標、學習策略,自己選擇教育資源、安排學習活動、甚至自己進行學習評估。自我導向學習是終身教育的學習方式。
D選項,合作探究學習為干擾項,不是終身教育的主要學習方式。
ABD三項均與題意不符合,故選C。
16.【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意志品質。意志品質主要包括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和堅韌性。
選項A,意志的自覺性是指對行動的目的有深刻的認識,能自覺地支配自己的行動,使之服從于活動目的的品質。與自覺性相反的意志品質是易受暗示性與獨斷性。不符合題意,故排除。
選項B,意志的果斷性是指一個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決定和執(zhí)行決定方面的意志品質。與果斷性相反的意志品質是優(yōu)柔寡斷和草率決定。做事猶豫不決、優(yōu)柔寡斷應該培養(yǎng)其果斷性,故正確。
選項C,意志的自制性是指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動方面的意志品質。自制性強的人,在意志行動中,不受無關誘因的干擾,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堅持完成意志行動。同時能制止自身不利于達到目的的行動。與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質是任性和怯懦。不符合題意,故排除。
選項D,意志的堅持性是指在意志行動中能否堅持決定,百折不撓地克服困難和障礙,完成既定目的方面的意志品質。與堅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質是頑固執(zhí)拗和見異思遷。不符合題意,故排除。
結合題干,對于做事猶豫不決、優(yōu)柔寡斷的學生,應著重培養(yǎng)的意志品質是果斷性。ACD排除,故本題答案選擇B。
17.【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課程標準的含義。
A選項,課程標準具體規(guī)定某門課程的性質與地位、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課程實施建議等。它是編寫教科書的直接依據,是檢查教學質量、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進行課程評價的直接尺度。
B選項,課程進度計劃表,又稱為教學日歷表。它是由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在每學期放假前填寫的一種掌握教學進度的表格,其中也有些文字說明。這種表一般由學校教務部事先印好,到時發(fā)給教師填寫。
C選項,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guī)劃,它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作出全面安排,具體規(guī)定了學校應設置的學科、學科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并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
D選項,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教科書、課件、講授提綱、參考書、活動指導書以及各種視聽材料。其中,教科書和課件是教材的主體部分。
BCD三項均與題意不符合,故選A。
18.【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德育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
怎樣才能使外部的教育影響比較順利地轉化為學生的內在品德呢?從根本上說,這個轉化只能在學生與外在社會相互作用的活動中實現,而不可能在他們處于靜態(tài)中進行;而道德活動則是促進德育影響轉化為學生品德的基礎,如果德育過程基本處于靜態(tài),只讓學生端坐靜聽教師的長篇道德說教,不僅缺乏使學生深感興趣的外部教育活動,而且必將導致窒息學生內部的思想情感活動。
題干考查將外在道德要求轉化為學生自身品德的基礎,因此選C。
19.【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實踐鍛煉法。
A選項,組織學生欣賞音樂、繪畫作品屬于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是指教師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感染和熏陶學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運用以境染情、以境觸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對受教育者進行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受教育者在認識上和情感上逐漸完善。
B選項,委托學生擔任課代表屬于實踐鍛煉法,實踐鍛煉是指讓學生參加各種實際活動,在活動中形成優(yōu)良品德和行為習慣的方法。
C選項,指導學生自覺學習、自我反省屬于道德修養(yǎng)法,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自我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品德修養(yǎng)是建立在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能力發(fā)展基礎上的人的自覺能動性的表現。
D選項,授予學生“三好學生”的榮譽稱號屬于品德評價法,品德評價法是指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fā)展。
ACD三項均與題意不符合,故選B。
20.【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階段。
A選項,關注生存,處于這一階段的一般是新教師,他們非常關注自己的生存適應性,最擔心的問題是:“學生喜歡我嗎”、“同事們如何看我”、“領導是否覺得我干得不錯”等等。
B選項,關注情境,當教師感到自己完全能夠適應時,便把關注的焦點投向了提高學生的成績,即進入了關注情境階段。在此階段教師關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課的內容,一般總是關心諸如班級的大小、時間的壓力和備課材料是否充分等與教學情境有關的問題。
C選項,關注學生,當教師順利地適應了前兩個階段后,成長的下一個目標便是關注學生。教師將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認識到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學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適合所有學生。
D選項,關注自我為干擾項。
能否自覺關注學生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長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故本題選C。
2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問題解決的概念。
A選項,多數心理學家都認為,任何問題都含有三個基本的成分:一是給定的條件;二是要達到的目標;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礙。為此,可以把問題定義為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A選項正確。
B、C、D均不符合問題解決的概念,為干擾項,故本題選A。
22.【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校教育三要素。學校教育三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教育者是指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的人,包括學校教師,教育計劃、教科書的設計者和編寫者,教育管理人員以及參與活動的其他人員,其中學校教師是教育者的主體,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也是學習的主體。教育影響是連接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紐帶或者說中介。包括: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其中教育內容包括教科書、教學參考書以及相關的電視影像資料、報刊、廣播等信息載體以及教育環(huán)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筆、多媒體、教師的語言等等。
總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這三個基本要素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
教育活動中教育者、受教者與教育內容這三個基本的要素之間構成了教育中三對最為基本的矛盾:受教者與教育內容的矛盾、受教者與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與教育內容的矛盾。如把教育方法手段、教育環(huán)境等要素并列,則構成了教育中更多的、更為復雜的矛盾。
其中,受教者與教育內容,這一對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決定性的矛盾。因為它才是教育活動的邏輯起點,此矛盾的存在才是教育者的存在、教育內容的存在之理由。因此選擇D。